见“ 臨危不顧 ”。
见“ 臨難不苟 ”。
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明帝纪》:“ 司馬懿 臨危制變,擒 淵 可計日待也。” 北齐 刘昼 《新论·明权》:“循理守常曰道,臨危制變曰權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太宗贞观十九年》:“上至 鄴 ,自爲文祭 魏太祖 ,曰:‘臨危制變,料敵設奇,一將之智有餘,萬乘之才不足。’”
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。语本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臨難毋苟免。”《旧唐书·忠义传序》:“有若 仲由 之結纓, 鉏麑 之觸樹, 紀信 之蹈火, 豫讓 之斬衣,此所謂殺身成仁,臨難不苟者也。” 清 陈康祺 《郎潜纪闻》卷一:“至於賊縱所及,直省駐防各營臨難不苟,忠節如林。”亦作“ 臨危不苟 ”。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十一:“我不考虑那个!我手无缚鸡之力,不能去杀敌雪耻,我只能临危不苟。”
避:回避。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。形容勇敢胆大。
慑:恐惧。面对危难,却无所恐惧。
比喻好东西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了。
了:完全。完全不能看见。
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。
比喻公正廉洁,不怕权贵的官员。
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。
喜爱而不厌倦。
好乐过度而不止,必生忧伤。
形容胸襟旷达,忘怀一切。
漫无边际的吹牛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