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雨叹三首 其三 杜甫 同步注释
  • 长安布衣谁比数,反锁衡门守环堵。老夫不出长蓬蒿,稚子无忧走风雨。
  • 布衣:指没有做官的人。 衡门:以横木做的门。 环堵:只有四面土墙的屋。与“衡门”一样,指陋室。。 稚子:小孩子。 走风雨:在风雨中跑来跑去。
  • 雨声飕飕催早寒,胡雁翅湿高飞难。秋来未曾见白日,泥污后土何时乾。
  • 胡雁:北方的雁。 后土:大地。

  •   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    (1)布衣:指没有做官的人。 (2)比数(shù):相提并论,认同。 (3)衡门:以横木做的门。 (4)环堵:只有四面土墙的屋。与“衡门”一样,指陋室。。 (5)稚子:小孩子。 (6)走风雨:在风雨中跑来跑去。 (7)胡雁:北方的雁。 (8)后土:大地。

     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(754)秋天,这是第三首,那一年秋天,下了六十多天雨,庄稼歉收,粮食匮乏,房屋毁坏,民不聊生,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:“雨虽多,不害稼也。”杜甫写这三首诗,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,寓有讽谏之意,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,堪称“史诗”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    诗词荐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