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似东风老大,那复有、当时风气。有情不收,江山身是寄。浩荡何世。但忆临官道,暂来不住,便出门千里。痴心指望回风坠。扇底相逢,钗(chāi)头微缀(zhuì)。他家万条千缕,解遮(zhē)亭障驿(yì),不隔江水。
  • 老大:衰老。 官道:指公家修筑的大道。 回风坠:旋风吹坠。 钗头微缀:钗的首端轻轻点缀。 :指柳花。 解遮亭障驿:懂得遮护长亭,屏障驿邸。
  • 暮春时仿佛东风已经衰老,哪还有当初风华正茂的意气。杨花有情却谁也不收,江山辽阔,身世飘零如寄。飘荡荡不知时变世易,只记得临近通衢大道,短暂流连不得久居,便离家远行千里。痴心地盼望叫一阵旋风吹坠大地,相逢在美人的扇底,在美人钗头轻轻缀系。他家垂柳万条千缕,懂得遮护长亭,屏障驿邸,却不能隔断江水奔溢。
  • 瓜洲曾舣(yǐ),等行人岁岁。日下长秋,城乌夜起。帐庐好在春睡。共飞归湖上,草青无地。愔(yīn)愔雨、春心如腻(nì)。欲待化、丰乐楼前,青门都废。何人念、流落无几。点点抟(tuán)作,雪绵松润,为君裛(yì)泪。
  • 反洲曾舣:王安石有《泊船瓜洲》诗。 :即泊船,让船靠岸。 行人:指折柳送别的离人。 长秋:长秋宫,汉宫殿名,在长安城长乐宫西。汉高祖刘邦在这居住,后太后在此长居住。借此泛指南宋都城临安故居。 城乌:城头乌鸦愔宁静。 :柔腻。 :迁化。指消亡。 帐饮:设帐帐饮。 青门:古长安城门名。邵平为秦东陵侯,秦破,寓居青门外种瓜,其瓜甚佳,以东陵瓜或青门瓜名闻遐迩。 :揉捏成圆团。 :沾湿。此处有揩拭的意思。 :拭泪。
  • 曾经在瓜州渡口依舟着岸,年年等待着行人返归。斜日从故宫西坠,城头乌鸦在夜间惊飞。在帐庐上安然春睡,又一齐飞到湖面上流离,芳草天涯遍青绿,无地存身去哪里?静悄悄地下着绵绵细雨、湿粘不飞的柳絮似一片春心柔腻。杨花将要消亡化去,无法赴丰乐楼前的饯别宴席,无法去青门外邵平种瓜的园地。何人怜念,它流落无依,生命无几,一点点抟成了如雪似绵的松润圆球,为君浸透了伤心泪。

  •   彭元逊,生卒年不详,字巽吾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景定二年(公元1261年)参加解试。与刘辰翁有唱和,宋亡不仕。存词20首。宋词三百首多有收录。
      暮春时节春风渐老,哪里还有当初的芳芬情意?多情的杨花无人收留。在空阔的江山中到处漂泊,身世如寄,不知要飘落到何时何世?追忆当年她曾在官道暂时依傍,却未能长久地留居,又只有悠悠地出门千里,痴心遗篇指望着能被旋风吹坠,能飞落到佳人的扇底。或是轻轻地落在钗头上作为点缀。别人家的柳条千丝万缕,只知道遮蔽长亭短驿,却阻隔不断向东流的江水。她曾经在瓜洲靠岸,岁岁等着行人返归。夕阳已落下故宫,城头的栖乌被月光惊起。她又曾在账幕中沉沉春睡,也曾和友伴共同飞到湖上,四处都是青草而无落足之地。奈何空中落着绵绵丝雨,沾湿杨花,使她春心如腻。想飞也飞不起。她想要飞到丰乐楼前饯别的宴席,想要飞到青门外去,都因力气不足而枉费了心机。有谁来可怜她,到处流落所剩无几,点点滴滴,滚作松软雪白的绵团,只可以为君擦去伤心的泪水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
      历史对于彭元逊的生平记载过于简略,但目前所见的记载则并无仕元事。如果他确实在景定二年参加过解试,则此时据宋亡还有整整十八年,若说他曾仕于宋,但时日不久、官职不高,相对还是比较可信的。则此词亦当作于宋末,“浩荡何世”正不必解作朝代更迭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
    赏析一朗读🎧

      这是一首咏物词。词人移情杨花,赋予它人性,借花之飘零写自己流离失所的悲哀。

      上阕写自己飘零四海,无处寄身的亡国之叹,“似东风老大,那复有当时风气。”起笔写东风无力,失去当时活力,哀情流露。“有情不收,江山身是寄,浩荡何世?”杨花此时本是柔情万种的,然而作者眼中看到却终须飘零。对比的反差反映了作者眼中皆悲色,反映出心境的悲凉。“但忆临官道,暂来不住,便出门千里。痴心指望回风坠,扇底相逢,钗头微缀。”,词人借杨花之口回忆起当年“临官道”的无忧生活。然而这种都城之内的逸乐并没有持续多久,国家就灭亡了,触景生情,以欢喜之物衬托出内心的无限悲伤。又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无根的蓬团,然而依然盼望“扇底相逢,钗头微缀”,对偶的修辞突出了作者它希望能重回都城,重温那轻歌曼舞的快乐时光,此时作者又笔锋一转,“他家万条千缕,解遮亭障驿,不隔江水。”这几句写杨柳万千枝条能够遮蔽亭台驿站,却不能隔断滔滔江水。表达了词人的思归之情正似这滔滔江水,不可遏止。

      下阕写词人浪迹萍踪、前途灰暗的感叹。“瓜洲曾舣,等行人岁岁,日下长秋,城乌夜起。帐庐好在春睡,共飞归湖上,草青无地。”词人巧妙的利用借杨花之口说明自己曾在扬州客居,“等行人岁岁”则用叠字突出了作者寄居时间之长和内心忧伤,盼望着春风将它带回京城。“愔愔雨、春心如腻,欲待化”作者将细雨、柳絮、杨花三种意向结合在一起,衬托内心的失望和对故土的想念,“点点抟作、雪绵松润”,将生命比作雪球,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,进一步升华了词人的哀怨和悲痛。整句词写得十分悲哀,词人将亡国之痛、羁旅之愁,以及对未来的迷茫,对前途的绝望,借杨花的遭遇娓娓道出,哀怨缠绵,十分感伤。

      该词深婉含蓄,运用象征手法,构思立意均模仿苏轼《水龙咏》“咏杨花”一词,但笔力稍逊,词意也较晦涩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
    赏析二朗读🎧
      本篇为歌咏杨花寄慨之作。构思立意均模仿苏轼《水龙咏》咏杨花一词,但笔力稍逊,词意也较晦涩。上片抒写杨花漂泊无定所,下片写柳共花为雨所湿,欲飞不能,化作愁人的眼泪。字里行间隐约寄寓着作者在宋朝灭亡后身心无所依归的身世之感。起笔两句写春暮,杨花已老。“有情不收,江山身是寄 ,浩荡何世?”三句借杨花无处归依,不知漂泊到何世的无奈心境,抒写自己身无定所,尤其是精神无所依托的痛苦。“但忆”以下写杨花无处安身的苦况,官道不留,指望到美人的扇底钗头去作点缀也是空有痴情,虽然想有所作为,但力量微小,最后只能够随江水而去。下片开头意脉承前,有岭断云连之妙。既已说:“不隔江水”,暗示其随江水漂流。下片接着说,她如同美人,在瓜州停泊靠岸,等着被别人返回,直等到日落月升,何等痴情。“帐庐”三句再写杨花只能飞到湖上落在水面,而地面无处容身。此有两点含义:一是柳絮太轻飘,最易被吹起刮起,见水沾湿则不能再飞,二是传说水中浮萍为柳絮所化,故落水化萍才是她的最终归宿。之后补充这一点,写柳絮沾雨之后不能飞的苦况。最后以“为君拭泪”收束,增加了悲凉色彩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    诗词荐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