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本作「巳」,不从示。后因假借为干支字,转注为从示、巳声的「祀」,保留其本义。甲骨文多作「祀」,从示、巳声,构形左右无别。卜辞作为祭祀之专名。金文与甲骨文同,声旁或添加装饰性羨符作「」,构形左右无别。〈作册大鼎〉「铸武王文王祀鼎」之「祀」作「
」,不从示,当是《说文》或体增「示」作「禩」之所本。战国文字承甲骨、金文,定形为左形右声的「祀」字,与篆文同。《说文‧示部》:「
,祭无已也。从示、已声。
,祀或从异。」从示表示与祭祀之义相关;从已,表示音读,兼表永续不绝之义,本义是子孙世代祭祀不绝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