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字法为形声:从礻、巳声。基本汉字。
祀,祭无巳也。析言则祭无巳曰祀。从巳而释为无巳。此如治曰乱,该字可作为动词,也可作为名词,做动词时的意思有:祭祀地神;祀灶;祭祀;祀南北郊等都与祭有关的事情,做名词时的意思有:祭神的地方; 世,代 ;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;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、酒类、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等意思。
字形演变过程:
1/2
甲骨文
1/3
金文

战国文字
1/2
篆文

隶书

楷书

甲骨文本作「巳」,不从示。后因假借为干支字,转注为从示、巳声的「祀」,保留其本义。甲骨文多作「祀」,从示、巳声,构形左右无别。卜辞作为祭祀之专名。金文与甲骨文同,声旁或添加装饰性羨符作「」,构形左右无别。〈作册大鼎〉「铸武王文王祀鼎」之「祀」作「」,不从示,当是《说文》或体增「示」作「禩」之所本。战国文字承甲骨、金文,定形为左形右声的「祀」字,与篆文同。《说文‧示部》:「,祭无已也。从示、已声。,祀或从异。」从示表示与祭祀之义相关;从已,表示音读,兼表永续不绝之义,本义是子孙世代祭祀不绝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。

甲骨文:
金文:
說文小篆:
六书通: